环境与发病

  环境,指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,主要包括气候变化、地域因素、生活工作环境等。人的生活与自然、社会变化息息相关,若这种“天人相应”的关系一旦破坏,则易影响正邪关系而致发病。

气候因素

  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,是孳生和传播邪气,导致疾病发生的条件,易形成季节性的多发病。如春易伤风、夏易中暑、秋易伤燥、冬易感寒等。特别是反常的气候,如久旱、水涝、暴热暴冷,既可伤及人体正气,又可促成疠气病邪的传播,形成瘟疫流行。如麻疹、水痘、烂喉丹痧等多在冬春季发生和流行。另外,随四季变化不同,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有所偏颇,对病邪的抗御不同。因此,不同的季节,可出现不同的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病。

地域因素

  不同地域,其气候特点、水土性质、生活习俗各有不同,均可影响人群的体质特性和疾病的发生,易致地域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。如西北方地势高峻,气候干燥寒凉,多寒病;东南方地势低洼,气候温热而潮湿,多热病或湿热病。某些山区,人群中易患瘿瘤之疾等。另外,有些人易地而居,或异域旅行,每致人体的正气不足、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,初期常有“水土不服”的表现。

生活工作环境

  生活和工作环境不良,可影响疾病的发生而致病。如工作环境中的废气、废液、废渣、噪声,均可成为直接的致病因素,造成矽肺、肿瘤,或急性、慢性中毒。生活居住条件差,阴暗潮湿、空气秽浊、蚊蝇孳生等,也是导致疾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。

社会环境

  人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、经济状况、文化程度、家庭情况、境遇和人际关系等的改变,均能影响人的情志活动,导致阴阳气血的失常而发病。如《素问·疏五过论》说:“尝贵后贱,虽不中邪,病从内生。”“暴苦暴乐,始乐后苦,皆伤精气。”说明社会环境的变化,虽不中邪,但不能自行调节与之相适应时,则可促使疾病的发生或成为某些疾病的诱发因素。